更多

技术专题

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中心 > 技术专题 > 文章内容

IKO轴承常见的失效情况

点击:657 日期:2016-05-19 选择字号:

IKO轴承常见的失效情况

    IKO轴承有很多的失效情况,很多使用IKO轴承的用户都出现这样的情况,IKO轴承在运转一段时间后,就要检查一下是否出现问题,尤其是看看是否失效。 一般失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知道了这几点,我们在检查的时候就知道一个明确的方向。

   1.接触疲劳失效

   接触疲劳失效系指IKO轴承工作表面受到交变应力的作用而产生失效。接触疲劳剥落发生在IKO轴承工作表面,往往也伴随着疲劳裂纹,首先从接触表面以下最大交变切应力处产生,然后扩展到表面形成不同的剥落形状,如点状为点蚀或麻点剥落,剥落成小片状的称浅层剥落。由于剥落面的逐渐扩大,而往往向深层扩展,形成深层剥落。深层剥落是接触疲劳失效的疲劳源。

   2.断裂失效

   IKO轴承断裂失效主要原因是缺陷与过载两大因素。当外加载荷超过材料强度极限而造成零件断裂称为过载断裂。过载原因主要是主机突发故障或安装不当。IKO轴承零件的微裂纹、缩孔、气泡、大块外来杂物、过热组织及局部烧伤等缺陷在冲击过载或剧烈振动时也会在缺陷处引起断裂,称为缺陷断裂。应当指出,IKO轴承在制造过程中,对原材料的入厂复验、锻造和热处理质量控制、加工过程控制中可通过仪器正确分析上述缺陷是否存在,今后仍必须加强控制。但一般来说,通常出现的IKO轴承断裂失效大多数为过载失效。

   3.游隙变化失效

   IKO轴承在工作中,由于外界或内在因素的影响,使原有配合间隙改变,精度降低,乃至造成“咬死”称为游隙变化失效。外界因素如过盈量过大,安装不到位,温升引起的膨胀量、瞬时过载等,内在因素如残余奥氏体和残余应力处于不稳定状态等均是造成游隙变化失效的主要原因。

   4.磨损失效

   磨损失效系指表面之间的相对滑动摩擦导致其工作表面金属不断磨损而产生的失效。持续的磨损将引起IKO轴承零件逐渐损坏,并最终导致IKO轴承尺寸精度丧失及其它相关问题。磨损可能影响到形状变化,配合间隙增大及工作表面形貌变化,可能影响到润滑剂或使其污染达到一定程度而造成润滑功能完全丧失,因而使IKO轴承丧失旋转精度乃至不能正常运转。磨损失效是各类IKO轴承常见的失效模式之一,按磨损形式通常可分为最常见的磨粒磨损和粘着磨损。

   磨粒磨损系指IKO轴承工作表面之间挤入外来坚硬粒子或硬质异物或金属表面的磨屑且接触表面相对移动而引起的磨损,常在IKO轴承工作表面造成犁沟状的擦伤。硬质粒子或异物可能来自主机内部或来自主机系统其它相邻零件由润滑介质送进IKO轴承内部。粘着磨损系指由于摩擦表面的显微凸起或异物使摩擦面受力不均,在润滑条件严重恶化时,因局部摩擦生热,易造成摩擦面局部变形和摩擦显微焊合现象,严重时表面金属可能局部熔化,接触面上作用力将局部摩擦焊接点从基体上撕裂而增大塑性变形。这种粘着——撕裂——粘着的循环过程构成了粘着磨损,一般而言,轻微的粘着磨损称为擦伤,严重的粘着磨损称为咬合。


此文关键词:IKO轴承,IKO

评论信息

暂无留言!
发表评论
姓名:
内容:
验证码:点击换一个 看不清?
[登录] 后留言,没有注册的请[注册]!

1.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不发表攻击性言论。
2.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3.产品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4.不支持HTML代码且留言要通过审核后才会显示,请勿恶意留言。